卡比莉亞  

 

導演、編劇:費德里柯.費里尼(Federico Fellini
演員:茱麗葉塔.瑪西納(Giulictta Masina
得獎:1958奧斯卡最佳外語片、1957年坎城影展最佳女主角
義大利 / 1957 / 113分鐘 / 輔導級

 

 

電影作為一種藝術,有別於新聞報導、統計數據、可以創造出什麼不一樣的價值,又能帶給我們什麼樣的關懷呢?【卡比莉亞之夜】這部費里尼的早期作品,以寫實又夢幻的方式,為一個絕望的故事披上了浪漫的超現實色彩。更重要的是,導演運用直觀的視覺藝術,在兩個小時內,改變了觀眾的視角、改變了觀眾的情懷,帶領我們超越現實的苦難、帶來超脫與救贖。

 

這正是為什麼觀看這部超過五十年的老電影,對年輕觀眾還有重要的教育價值。因為它告訴了我們什麼是真誠深刻、毫不作偽的愛,什麼是藝術家的人文關懷,又將如何激發每一個世代的人,發自內心的同情心。

 

粗野聒噪的外在,纖細脆弱的少女心:卡比莉亞

 

卡比莉亞是一個妓女,因為過於天真,不斷被男人利用、拋棄,最終一無所有。電影一開頭,她和一名帶著墨鏡的男子約會,她在河邊開心地甩著皮包,有一搭沒一搭地用粗野的大嗓門哼著小曲,接著冷不防男朋友用力一推,把卡比莉亞推下水,並且搶走她的皮包,逃之夭夭。

 

不會游泳的卡比莉亞落水之後,幸虧遇上一大群好心的路人,才把她從鬼門關救活。但獲救的她卻毫不感恩,更對她的救命恩人惡言相向,只顧著尋找男友喬治。好心的鄰居告訴她,這個他們只認識一個月的男人喬治,只是為了貪圖皮包中的四萬里拉才與她假意相愛。卡比莉亞憤怒地咒罵、惡言對她的鄰居,並偏執地不斷重複「為什麼、為什麼,他要的一切我都給了他,沒有必要這麼做呀?」

 

為什麼?答案很簡單,因為她就是個識人不明的傻女人。雖然好心的旁人不斷勸她小心包藏禍心的男人,但她總是又執迷不悟地越陷越深。茱麗葉塔.瑪西納詮釋的卡比莉亞粗俗聒噪、魯莽無知,完美地說服我們卡比莉亞的悲劇都是源於自己的愚蠢。

 

但就在此時,電影開始了它的魔法:我們看到卡比莉亞重新開始的生活,這時候我們才知道,原來她是這樣的女人。細膩溫柔,倔強脆弱;要得很少,給得卻很多;她不求明星包養,只求照片一張。當她在聖壇前雙唇顫抖,吃力地祈求卑微的心願,不求名利地位,只求改變苦澀的現況,我們終於一步一步開始愛上這個小身軀中藏著無限活力的可愛女子。愛上了她的天真、她的善良、她的樂觀,她那不求回報、不顧一切的愛。

 

此時此刻,我們的心情早已被卡比莉亞所牽動,或許善良不足以拯救她、宗教也無力拯救她、但我們希望,愛情最終可以拯救她。當她放棄一切,賣掉房子,帶著四十萬里拉,要和愛上的新戀人開始新生活。我們和卡比莉亞一樣,早已忘記過去的陰影,渴望著明天。因為她這麼令人憐惜、這麼奮不顧身、這麼渴望幸福,當然值得一點點真誠的愛,如同她自己所說:「我想這個世界上,還是有正義存在。你受盡苦難,但最終每個人都會得到幸福。」

 

然後,戀人奧斯卡帶著她到懸崖邊,深淵下是浩浩蕩蕩的河水,問她:「你會游泳嗎?」卡比莉亞回頭,看著他沉默的臉孔,她明白了,奧斯卡要殺了她,為了她的錢。這時候,電影在一開始佈下的魔法開始施展魔力,我們突然想到,故事的一開頭就告訴我們這個結局了!

 

卡比莉亞一直都是這樣,一直是一個太過天真、太容易愛上人的傻子。一次次的挫折沒有讓她成長,近兩個小時的曲折沒有讓她改變,改變的是我們!我們愛上了她!所以盲目地祈求她能幸福,像她希望自己能夠幸福一樣,我們看到了那雙靈動大眼的美麗,也看到了眼中夢想的美好未來。我們看到了,即使飽經風霜,她仍然是懷抱甜蜜美夢的女子,她是不會被命運擊倒的卡比莉亞,是內心如寶石般純潔的瑪利亞。

 

電影的魔力,激發偉大的同理心

 

明明電影的開頭和結尾,都重複一樣的情節,而且稍微客觀一點思考,一個像卡比莉亞一樣,生活在戰敗後義大利社會底層的妓女,原本就難逃悲慘的命運,但為什麼這個結尾卻那麼衝擊、那麼意外?

 

在第一場戲,費里尼選擇讓我們從遠處觀看這場慘劇,我們連卡比莉亞和喬治的表情都看不清楚,緩慢移動的攝影機和一鏡到底的長鏡頭,讓節奏緩慢、冷靜,平靜的河流也毫無威脅感。一方面加強了落水的震撼,但同時也讓我們對卡比莉亞保持了相當疏遠的距離,這時我們不關心她,不瞭解她的過去、兩人的糾葛,也不在乎她的生死。相反地,在第一場戲中,鏡頭不吝於給好心救人的人們許多特寫,我們感染到他們的善良與焦急,因此卡比莉亞的忘恩負義,才激發起我們對她的厭惡。

 

但一個多小時過後,我們看到費里尼嫻熟運用電影技法,創造的巨大轉變。這一個多小時,讓我們看到了不同面向、鮮活飽滿的卡比莉亞。她是一樣的她,但我們的情感已經改變了。

 

這時候我們知道了皮包裡的裝的,是她咬緊牙根攢的賣屋錢;我們知道了她是用多麼真摯純真的少女心,渴望得到真正的愛情;我們知道了她雖然跌倒了那麼多次都還是不屈不撓,但其實眼中滿盈淚水,只是笑著吞下自己的委屈。我們認識了卡比莉亞,了解她的優點和缺點,同情她的過去,也關心她的未來。然後,費里尼才重複一次開頭的情節,讓我們徹底感受到絕望。

 

在美麗的景觀餐廳,卡比莉亞談著過去的辛酸與現在的美好,和奧斯卡走過陽光下的街道,但奧斯卡卻不如往常殷切,漆黑的墨鏡讓我們看不到他的雙眼。他們走過光影斑駁的樹林,特寫卡比莉亞的熱情索吻。奧斯卡不斷停步等待摘花的卡比莉亞,但臉孔卻一半在黑暗中。最後的懸崖,強烈的陽光打在奧斯卡臉上,他卻背對鏡頭,藏在陰影中,黑暗在光線下格外醒目。卡比莉亞讚嘆絕景的同時,空蕩蕩的懸崖營造了強烈的不安,同時取景時不讓我們看到雙腳,看起來像是懸空一樣,我們隨時都擔心在螢幕外一個踉蹌,卡比莉亞墜落谷底,最後當她說到自己落水的過去時,費里尼用整部電影最巨大的特寫,讓奧斯卡焦灼的雙眼佔滿整個螢幕。巨大的惡意與欲望面前,在宿命面前,這個弱小的風塵女子是多麼不堪一擊!

 

此時,冷漠的我們早已被激發起強烈的同情心,我們渴望這個可憐的女子幸福,又對她的遭遇無比悲傷。這正是偉大的電影,所能發揮的教育力量。

 

史達林說:「死一個人是悲劇,死一百萬人是統計數字。」我們不會為統計數字哭泣,這是自然的保護機制。但這同時讓我們的內心冰冷,越來越吝於付出愛。即便我們隨時都能看到怵目驚心、又讓人悲憐的故事,但其實絕大部分的時候,我們充耳不聞,視而不見。因為不認識就不關心,把心關起來就不會心痛,再可怕的慘劇都可以無動於衷。

 

但是費里尼卻透過電影,給我們上了一課。他先引出了觀眾內心的冷漠,再喚醒我們的悲憫;他讓我們厭惡這個女子,再讓我們悄悄蔓延對她的關愛。經歷了兩個小時的觀影,我們打從內心知道,原來一個在暗夜賣身的女子,能有那麼真實的生命、高貴的情懷。

 

我們才知道,原來電影的魔力,改變的不是卡比莉亞,而是觀影的我。

 

而在電影的最後三分鐘,卡比莉亞絕望地孤身一人走在林間小路,糊掉的妝讓她看起來像個小丑。接著,迎面而來一群狂歡歌舞的年輕人,似乎在慶祝些什麼。他們環繞著哭泣的卡比莉亞,熱情地彈奏樂器。慢慢地、慢慢地,卡比莉亞雙眼雖然滿是淚水,卻對著歡笑的年輕人點頭回應,對著鏡頭,對著你我,給了一個燦爛的笑容,這是一個詩意的謎樣結尾。

 

路朝向哪裡?卡比莉亞的未來何去何從?失去了房子,在陌生的異地,她是不是還找得到愛情、找得到幸福?她失去了她的明天,但在馬戲團般狂歡的嘉年華中,一切的苦難和絕望,此時此刻似乎都不再重要了。

 

藝術,能激發情感,更能超越痛苦。在最後的三分鐘,觀眾和卡比莉亞瞬間迎來無法言喻的救贖,這動人的時刻,讓這部電影成為不朽的經典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nightligh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