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4ac15c4954f52.jpg    


《冷血》是本充滿故事的書,除了書裡的故事,作者撰寫此書的過程更是充滿戲劇性。天才作家楚門.卡波提(Truman Capote),採用空前絕後的小說體裁「非虛構」(non-fiction),使本書的成書過程成為傳奇。其受矚目的程度,讓它被多次翻拍成電影,更在2005年影帝菲利浦.西蒙.霍夫曼飾演楚門.卡波提的《柯波帝.冷血告白》,再次掀起旋風。

 

世界上最瞭解死刑的作家,自俄國大文豪杜思妥也夫斯基之後,應當就是楚門.卡波提了。

 

卡波提花費了六年的時間,展現偵探般的資料搜索功力,累積無數的訪談與資料,深入1959年的滅門血案。他藉由現代小說細膩刻劃內心活動的圓熟技巧,不厭其煩地追求細節、力求事件的真相及事實的全面性,將各種鉅細靡遺的「真相」編織出來。讓《冷血》這本書,呈現出作者對於客觀真相的無比尊重,更使這部小說以散發理想新聞高貴光彩的姿態,成為一部驚心動魄的經典鉅作。

 

是的,書中的一切,都是真的,包括在法院撿拾碎肉的兩隻貓,和穿插在貝利心中的每段或美麗或痛苦的回憶。但這本書吸引人的並不是這些血淋淋的屍體與肉塊、不是兇手的殘酷與可怖。而是透過這本書,身為一般人的我們,得以瞭解兇殺案的本質,或說「沒人性的冷血兇手」的內在世界。

 

對於想要瞭解犯罪心理的一般讀者,幾乎沒有比閱讀《冷血》更好的方法。如果犯下這起兇案的兩名兇手──狄克與貝利,只是單純喪心病狂的殺人狂魔,那這本書不僅只是趣味低俗的平裝書、缺少文學的深度,更沒有心理研究的價值。

 

身為「恐怖殺人魔」的貝利,在許多人的眼裡(大概包含他自己的眼裡),與其說是個兇殘的殺手,不如說是一個單純敏感、充滿藝術氣息的失意年輕人。與奸詐狡猾、犯罪成性的狄克相比,甚至和生活在世界上許多的「一般人」相比,貝利無疑地擁有更多可以被稱為「善良」的本質──他阻止狄克強姦南西,更貼心地在科勒特先生的頭下,擺了個枕頭。但弔詭的是,毫無來由地爆發、連殺四人的,偏偏是貝利,他說:「我無意害他。我覺得他是個正人君子,說話斯文有禮。我這樣想著、想著、想著,就在一剎那間,我一下子割斷了他的喉嚨。」

 

連他自己都不知道殺人的動機是什麼,但他卻殺人了。而負責研究此案的心理醫生則認為: 

 

……這些特殊病人,在面臨極度緊張與紛亂的情況下,卻先天性地喪失了與現實世界的連結力,加上他們抑制衝動的能力也變得極端微弱;在這種情況之下,一個偶然相遇的人甚或一名完全陌生的人也會讓他失去「真實」感,而被認作是謀殺犯下意識的創痛經歷中的種因人物……

 

也就是說,當貝利殺死柯勒特一家人時,其實他當時的心理狀態,正沉浸在過去某個受創的經驗中──可能來自他的父親、虐待過他的修女、軍隊的長官、或是他的假釋官。

 

這明顯是種異常的病態心理,我不知道該不該稱之為「惡」或犯罪,我只知道,貝利非常的不正常,極度病態且危險,讓他犯下他自己也莫名其妙的滔天大罪:「他們從沒有對不起我。不像其他的人。我一輩子受盡了別人的欺侮,也許命中注定柯勒特一家人得替別人還這筆債。」 這是一個讓所有人絕望無力的案件。

 

因此,承辦此案的警官,在審訊完兩名兇手後,卻有了奇異的感受:「這項罪行,該是屬於一種心理學的事件,一種完全與私人恩怨沒有關聯的行為;被害者的遇難幾乎和被閃電擊斃無異……他眼睜睜看著他身邊的這名兇手而不感到憤怒;相反地,他對這個人懷有某種程度的悲憫──貝利.史密斯的一生並不是平順安逸的,而是可悲、醜惡與孤寂的旅程。」

 

至於貝利與狄克是否應當被判處與否,我認為已經不是重點了。憤怒的人群會說:「殺人償命,這是他們應得的處罰。」是的,言之成理,但貝利的一生,其實都在無盡的折磨當中。如果人的心理是一座機器,很顯然這個機器已經失去了幸福與快樂的功能,而死亡,似乎不能為這個機器增加多少悲慘或是懲罰。或有人說:「應當用嚴峻的法律讓他悔過。」但其實,不管有沒有絞死貝利,他都不會感到愧疚與負罪,他的心理已經失去擁有這些感受的能力了。他成了脫序而狂暴的野獸,但同時卻有著溫柔的心。這個怪異的綜合體,我認為與其檢討該如何「處置」他,更多的心力仍舊應該放在:為什麼這個社會病態到會誕生出如此扭曲的心靈?

 

如果家庭或學校教育沒有失能,貝利,或說許多的犯人,他們並不希望走上這條悲慘的路。但他們終究走上了、還走到了盡頭。我們可以大方地和他們切割,畢竟我們認為,我們離他們很遠,我們是「正常」的,而他們是「邪惡」的,因此我們理所當然地擁有殺死這些「癌細胞」的權力。

 

但顯然卡波提並不這樣認為,他並不認為自己本質上與貝利有什麼差別:「我們就像在同一個屋子長大,只是他從後門出去,我從前門。」這句話,我想可以為我們這個不斷誕生出一個個冷血兇案的社會、為「善良」的我們,作出最痛切的警醒。

 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nightligh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